学校主页 | 中文 | ENGLISH | 한글 | русский
当前位置: 首页» 学院新闻

文学与国际传播学院“卓越领航计划”系列讲座:张西平教授解析世界汉学研究路径

   来源:   发布日期:2025-06-18


为深入贯彻“双一流”建设战略部署,全面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2025年6月11日上午,文学与国际传播学院举办首场“卓越领航计划”讲座,特邀世界汉学研究领域权威专家张西平教授为全院师生开展讲授“世界汉学研究的对象、方法与原则”。本场讲座也是“文传博雅”之“大师课”。讲座由文传学院邓如冰院长主持。

讲座伊始,邓如冰院长对张西平教授的学术背景进行介绍。张教授身为北京语言大学特聘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博导,是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还担任《国际汉学》名誉主编等多项重要职务,获西班牙国王授予的“国民成就十字勋章”等多项荣誉,学术成就享誉国际。

思想盛宴:系统阐释汉学研究体系

张教授的讲座围绕五个核心问题展开。他首先详细阐述了世界汉学研究对象的十大研究方向,包括海外汉学家个体研究,如对日本汉学家内藤湖南、美国首位汉学家卫三畏的研究;国别汉学史研究,强调需长期专注单一国家,如德国、法国汉学发展脉络;专书研究,可以从尹汉超《海外中国研究中文书目》中选择1978~2018年海外中国学中文译著和专著的书目信息,并重点接触其中一本深入研究;学科领域研究,可以选择和自己专业相关的某一国外汉学研究学科;研究机构与学术期刊研究,如对斯坦福大学东亚系、法国儒莲奖获奖者文献整理的研究;典籍外译研究,目前国家社科基金相关项目达168项,可参考前者经验;域外汉籍研究,如严绍璗先生对日本藏中国文献的整理目录研究;世界汉语教育史研究,需要一个跨学科的研究视角;汉学文献学研究,强调目录学的重要性,如中国学者汉学研究入门之书《西方论中国学书目》(带索引);口述史研究,如对海外汉学家学术经历的访谈记录。

在学科性质方面,张教授认为域外汉学是一种文化间的知识系统,是中国知识与思想的世界化表达,既不能视作纯粹的外国学问也不能视为纯粹的中国学问,应该以跨文化视角审视这个问题。他以萨义德《东方主义》为例,辩证分析西方汉学中的文化偏见,强调应理性区分学术成果与意识形态。

谈及研究的“两翼”张教授指出,一方面中外文化交流史是基础,需关注传教士、外交家等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关注张星烺先生《中外交通史料汇编》等文献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则是汉学的影响史即形象学研究,汉学的存在不仅对中国本土学问产生影响,还深刻地影响了世界文化。

方法层面,他首先强调历史学方法,从原始文本入手并针对研究目标将对应事件、文献汇编成目录;比较文学与跨文化视角则需注重从“他者”角度看待文化“变异”;树立批判性学术对话意识,勇于纠正错误观点。

最后知识结构上,张教授建议大家突破单一学科局限,提升语言能力与哲学思维,以谨慎态度深入专研,培养跨学科研究能力。

互动交流:解答学术困惑指明路径

在互动环节,文传学院赵化老师就“中西诗学与北美杜甫研究”的项目学科归属问题提问,张教授建议从国家社科基金近五年项目目录入手,结合学术史进行梳理,同时参考张隆溪国际比较文学研究成果。针对学生关于如何规避翻译中的“误读”现象,张教授区分了知识性误读与文化性误读,指出前者需纠正,后者需从文化语境分析,不能一概否定。国际中文教育专业学生请教世界汉学入门方法,张教授建议可以从自己感兴趣的汉学家或一本书、一篇文献切入,找到适合自己的选题,其次学习别人的研究方法,加强语言与哲学思维的基础训练,最后广泛学习外语、培养自己的跨学科能力。

荣誉时刻:卓越领航再赴新篇

讲座尾声,邓院长感谢张教授为大家带来的学术启发与世界汉学研究的广阔视野,希望大家可以从讲座中汲取前进力量,扎实学问、做透研究,历练跨学科探索的雄心。最后邓院长为张教授颁发研究生院特制的“行业前沿卓越领航荣誉证书”,感谢他“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作出突出贡献,以深厚的行业积淀赋能课堂教学,以卓越的前沿视野引领实践创新”。

张西平教授以丰富的学术案例、前沿的研究视角,为在场师生呈现了一场世界汉学研究的思想盛宴,同时结合自身主持国家级项目经验与海外汉学研究实践,深度解构学科脉络,令师生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