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 中文 | ENGLISH | 한글 | русский
当前位置: 首页» 学院新闻

“理论与方法:中国文学国际传播学术研讨会”在我校举行

      发布日期:2019-06-25

“理论与方法:中国文学国际传播学术研讨会”在我校举行

2019621日下午,“理论与方法:中国文学国际传播学术研讨会”在我校召开,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现代文学馆等单位的多名专家学者及当代知名作家与我校中文学院部分师生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中国文学国际传播的现状和问题,总结中国文学“走出去”的理论和方法,并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文学院的“中国文学国际传播中心”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本次会议由我校中文学院、中国文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和校科研处共同主办。

校党委副书记文君教授首先在开幕式上致辞。她对各位专家学者和知名作家的到来表示诚挚的欢迎。她指出,加强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是国家战略。我校作为一所国际化特色鲜明的大学,始终站在对外开放和国际人文交流的最前沿,本次会议服务与国家战略,将有力推进学界对中国文学国际传播的理论和方法上的深入探讨,在推动我校人文环境的建设和发展方面也有着重要意义。我校发展规划处主任仇鸿伟教授在开幕式指出,当今中国文学在海外影响力越来越大,网络文学、科幻文学等在国外传播如火如荼,这敦促着我们建立和健全配套的学科体制,从学术的角度来研究和探讨中国文学的海外传播。

在研讨会环节,与会专家学者和知名作家们围绕“中国文学国际传播”的理论和方法相关问题展开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程光炜认为,“中国文学国际传播”是中国文学世界化、历史化进程中的重要课题,研究者应该清楚把握中国文学国际传播的历史、现状和为例发展趋势,应从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等角度去了解中国当代文学译介、传播的客观情况,努力去还原当代文学的完整性。他认为,在具体研究过程中,学界仍面临着资料保存、数据收集、档案整理等几大难关,在国内学界如何与国外大学建立学术联系、如何建立海外译介数据库等等方面仍任重道远。此外,程光炜教授以自己的工作经历和学术经验为例,为国内多个致力于中国文学和文化传播的研究中心提供了切实的建议。他指出,研究中心应努力创建品牌效应,并加强与海外高校的沟通联系,建立健全数据库建设,这对中国文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的后续发展极为有益。

当代著名作家、中国现代文学馆副馆长李洱认为,当我们面对中国文学国际传播这一大问题时,应分别问问西方人需要什么作品,东方人需要什么作品。在海外传播过程中,莫言的成功是在于他同时满足了东西方文化的想象。西方世界需要的是一个感性、粗糙、能够提供素材的中国,而东方世界具体应该呈现出什么样的文学作品,又该如何将中国文学推广出去,这是海外交流中中国作家必须学会面对的问题。他强调,真实、准确、复杂、暧昧的文学书写才是真的文学。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姚建彬在发言中强调中国文学的海外传播应避免短期效应。他认为,中国学界不应对国际传播有焦虑心态,而应首先提高埋头做事。他分析了多个文学传播案例后指出,建构符合文学自身品格的传播渠道和生态,打破域外失衡的知识谱系,从作品本身出发,提升中文写作的内功,这才是中国文学国际传播的应有之意。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张莉在发言中指出译者的意识形态、诗学文化、立场观念等因素对其作品译介有着重要影响。她认为在中国文学海外传播的过程中在接受层面经历了政治意识形态的猎奇到大众意识形态的阐释的演变,而在传播机制中小说家本身的气质也会影响到作品的海外传播。换而言之,中国气质能否被海外读者准确把握,或者中国气质能否译介是关键问题。她强调,一个民族总有别的民族无法理解的文学作品,尽管此类文学作品无法有效传播,却不能因此忽略其文学价值。

当代作家、《延河》杂志社副主编弋舟指出,中国文学海外传播的弱势地位仍未改变。尤其是他们这一代作家受到外国作品的影响较多,在创作中会不自觉地倾向于外国文学作品的形式和内容。他谈到如何在写作中或者是译作中建构属于本民族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至关重要。

当代作家、苏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朱文颖以“欧洲文学如何传出去”、“中国文学如何走出来”为例分析了中国文学国际传播的方法和可能。她谈到最自然的中文翻译成英文作品,也应该是最自然的英文作品,强调了译介语言的融洽性和匹配性。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文学院教授,中国文学国际传播研究中主任邓如冰在探讨“走向世界”的中国文学时提出了“影响研究”,即外国怎么影响作家;“世界文学中的中国文学”研究,即中国文学如何传播到外国,外国如何认识和接受中国文学;以及作为创作主体的中国作家如何走向世界,海外传播的具体的历史场域、现场氛围等几个极为有意思和有价值的学术话题。她以爱荷华的中国作家为例,从个案分析的微观视角,展示了中国作家访美的经历和感受,揭示了作家的异域体验所造成的的创作之变,勾连了文学史内部的因素和细节。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副教授,浙江省“之江青年”学者刘江凯在发言中提出我们应将海外传播研究视为新的理论和方法去重新解读中国当代文学。如何客观地评估当代作家海外传播的实绩,如何从学科和文学史的角度处理海外译作?这些问题的提出在传统当代文学研究格局中具有极大的学术价值。海外传播可以作为一全新的视角、视域和方法去关照中国当代文学,此关系到具体的研究对象、研究对象的接受反应,以及海外视角和国内传统当代文学研究方法之间的关系等绕不开的学术问题。

当代作家崔曼莉则围绕着自身的创作经验,分享了她在写作过程中创作感受。她认为写作是一项个体活动,可在写作的过程中个人世界无可避免的会与现实世界产生关联。那么这便会造成创作过程中出现“无我”和“向我”的不同情境。在写作中,当处于“无我”之境时,作家可以轻松自如地以旁观者的视角进行书写,可当处于“向我”的情景中,作家往往会将自我代入,全身心投入到文学创作中,将自我解剖在文学作品里。但从她的创作经验来看,她始终强调个人世界与文学世界的合流,即心与手的合一才能够催生出更为优秀的文学作品。

北京大学中文系邵燕君课题组成员、博士生吉云飞从“中国网络文学”的海外传播的角度着手,梳理了中国网络小说的传播历程,重点分析了武侠小说在国际传播过程中的生产机制和输出模式,向我们展示了以wuxiaword和起点国际为代表的的两大宣传平台,由点到面,全面揭示了以网络、企业、粉丝读者为媒介和纽带的中国网络小说海外传播的文学生态。

对于与会专家学者们的精彩发言引起在座听众反响热烈。会议最后,邓如冰教授对专家和作家们的莅临指导表示了衷心的感谢,她表示今后会继续大力发展中国文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的建设,积极拓展新的学术生长点和研究空间。

 

                                                                                                                                                               (赵静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