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 中文 | ENGLISH | 한글 | русский
当前位置: 首页» 学生园地» 学生动态

学生动态

王朔、大众文化及其他

——记惠忠庵读书夜:王朔 《我看大众文化、港台文化及其他》

2014年11月13日下午5点30分,惠忠庵读书夜的第二十次活动由中文学院孙勇进老师主持开展,中文学院部分师生和法学院,英语学院数位历届毕业生参与讨论,谈的是王朔和他的《我看大众文化、港台文化及其他》,此次活动也是传统文化节系列活动之一。

 

痞子王朔?知识分子王朔?王朔。

也许是因为文革时代反对传统知识分子的精神基因,也许是因为八九十年代的文化大环境,王朔认为所谓“大家的语言”都被知识分子用成了“撒谎的语言”。他不愿撒谎,于是只能摒弃“大家”的语言而开创了他的那套“痞子文学”。

痞子的语言风格就是调侃,但“痞子王朔”也并不是什么都侃——不侃活着的,不侃大陆的。不激烈、不锋利,点到为止。王朔在他的文章里提到,《爱你没商量》的剧本里有多处妥协的印记。其实他本身也是“不断向环境妥协的产物” ,痞子的定位和调侃的口气使他的表达处于一个相对安全的灰色地带,因为“没有人会介意痞子说的粗话”。

从思想上来看,王朔和鲁迅之间似乎有些微妙的联系。胡少卿老师认为,虽然王朔和鲁迅离得很远,但其实王朔很有可能就是当代的鲁迅。“鲁迅他有种怀疑,他说自己‘既不是鸟也不是兽,而是蝙蝠’。‘自由民主就是好的’吗?,他既不支持也不反对,所以我们很难说他是不是一个革命家。王朔他其实也是如此,他反对所谓精英文化,但又站在知识分子的立场上瞧不起大众文化,他是在寻找另一种可能的状态。”边巍老师说。

王朔可以说颠覆了人们对文学的看法,是一个颇具争议的作家。人们对于王朔是“痞子”还是“知识分子”这个问题上也莫衷一是。但是王朔是不是”痞子“真的重要吗?讨论中孙勇进老师引用了鲁迅先生的一句话:“人饿了要吃饭”这话即使是秦桧说的我也要同意;“人饿了不用吃饭”这话即使是岳飞说的我也要反对。不管王朔是什么,我们关心的是他说了什么。

 

大众文化中“大众”与“小众”

主张为商业而写作的王朔如今逐步被边缘化,今年年初由王朔担任编剧的电影《私人订制》企图以《甲方乙方》的模式再创辉煌,最终只混来一片唏嘘。刘岩老师提出,《甲方乙方》的制造的快乐来自于对曾经文化的消解,来自于人们共同的记忆;到了《私人定制》,失去特定的背景,再重复这样的模式,观众就觉得老套了,捕捉不到笑点。

宋晓萍老师认为大众文化其实有一种很强的“收编”功能。她说:“调侃必然是亚文化对主流文化的,然而现在的主流文化其实就是当面调侃的一代,《私人定制》其实应该算是调侃的调侃了。今天罗大佑,李宗盛他们演唱会的门票是最畅销的,但他们刚出来的时候其实也是边缘化的、叛逆的,崔健、周杰伦也一样。”

我们讨论“大众文化”,应该先弄清楚什么是“大众”(王朔在谈大众文化的时候也提了这个问题),“大众”一定消费了大众文化吗?在这个问题上,在孙勇进老师看来大众文化在选择传播媒介的时候就对他的受众在消费能力上做了一个筛选,“一个中产阶级到电影院看电影,和一个农民工在家里看电视剧,都是看,但两种‘看’显然是不一样的。”刘岩老师则提出“内容的大众化其实并不代表它就是大众文化”。“比如说农民工,你拍一部关于农民工的电影,他们就一定会去看吗?刚刚大家提到底层人民,你说他们一定会看底层文学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也就是说也许我们现在所讨论的“大众文化”其实是很小众的,而消费所谓“大众文化”的人其实是也并不是什么“大众”,也未可知。

 

《小时代》营销术:金钱和作家不打架

王朔作为商人和作家的结合体在当时引起过极大的争议。凭借《小时代》的高投资额回报率稳坐作家富豪榜的郭敬明在今天也成为争议的对象。“大众文化的特点影响了《小时代》,而《小时代》顺应了大众文化而取得了成功”,郭熔臻同学在这里所说的“成功”指的是《小时代》的7亿票房。

关于作品商业化甚至是作家明星化该不该的问题,文化界的争论一直在持续。在读书夜上大家却在这个问题上达成了共识。王朔在文章中提到过《尤利西斯》一度畅销的现象,然而现在的情况是“很多人买《尤利西斯》都不去读它了,只是为了收藏。这个事情,作者乔伊斯是知道的,而且他还和出版社合作出版了精装版《尤利西斯》,价格很贵,就是收藏品性质的”。陆楠楠老师认为作家利用自己的作品赚取财富无可厚非,“毕竟温饱问题还是要解决的,这个没办法。”郭熔臻同学也说:“我真的认为作家和钱是不打架的。”

 

老师同学们坐在一起畅所欲言谈大众文化、讲商业化,这样“不商业”时光总是过得很快,大家离场时似乎还意犹未尽,“好像才刚开始就已经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