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 中文 | ENGLISH | 한글 | русский
当前位置: 首页» 学生园地» 学生动态

学生动态

沿江而上,纪录同行

——传统文化节系列活动之“爱纪录”纪录片影展(二)

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分团委学生会

2014年10月15日晚6时许,“爱纪录”纪录片影展的第三部纪录电影《沿江而上》在大学生活动中心正式展映。本片聚焦三峡工程移民问题,围绕生活在沿江城市、同在三峡游轮上工作的陈博宇和余水展开,在93分钟的展映之后,该片的摄影师汪士卿先生与在座学生进行了一系列互动。

这部纪录片的导演张侨勇先生是加拿大籍华裔,他非常关注三峡工程带来的社会问题,于是组织拍摄了这部纪录片,从开始到2007年首次放映经过了三、四年的时间。纪录片完成后,制作组仍和片子里的两个主人公陈博宇和余水保持联系,“这部纪录片在北美放映的时候,制作组还做了一个募捐网站,最终募集到捐款3万美金,帮助他们家中的三个孩子接受教育。余水现在在重庆工作,生活的还不错。和陈博宇联系较少,他比较有性格,有个人的想法,在船上工作的时候,索要小费啊,桀骜不驯啊等等,相对的后来慢慢就少些联系了。”汪先生说。

在被问及寻找和确定片中人物的过程时,汪先生回忆起刚到拍摄地的时候:“人生地不熟,在重庆的县城去找,去碰,说白了,就是死磕。最后,在发现一个棚屋后,找到了这样一个人物。”其实在整个拍摄中有至少五六条线索,摄制组拍了很多人物,还有的人些跟了几天就不了了之,最后出于配合主线的需要,制作组最终选择了余水和陈博宇。汪先生开玩笑说:“我们还拍了古董店老板,念经老太,渔夫等等,把那些再扒拉出来还可以再出个纪录片。”

    这部作品里的人物绝大多数都是沿江生活的普通百姓,在我们看来,他们很难接受镜头前的环境,没法如实展现自己。于是有同学这对作品是否存在表演成分和是否带有片面性提出质疑。针对这个问题,汪先生认为,在拍摄的整个过程中制作者要与拍摄人物平等接触,才能得到最真实的故事。“因为这些人一开始并不是真正知道他们在做什么,核心是要让他们接受,与他们交友。要让人感到舒服,回避一些让人敏感的心理比如穷人怕人看不起等等。”同时他也承认,有个别在船上的镜头是刻意为之,比如陈博宇因索要小费被辞退后的背影,是有多次拍摄的。“但不是因为要拍他被开除的镜头而去拍,而是顺其自然在有结果之后进行重点拍摄,以营造意味。”在汪先生看来,影片都是主观的,都有一些片面,有偏向的问题。不仅是这部,在看很多社会纪录片时都会发现,那些片子带着导演的立场,判断和个人偏向。纪录片的魅力在于使人思考,让人自由理解,给人提供一个理解的思路。它讲究篇幅布局,有二度创造,却也富有韵味。

   

image_副本.jpg